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二二年五月專題

 




五月正值春夏之交,而充滿理想與激進主義能量的青春亦在日漸甦醒,中西兩場革舊從新的文化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與法國五月風暴,為青春的想象與烏托邦實踐所交織出的最高點。兩場運動雖相距近半世紀,但同為滌除迂腐、停滯、守舊與壓迫的觀念而走上反資本主義、反父權、反異化的道路;他們反對傳統道德,把道德回歸於人身上,以人本身不可剝奪的創造力為標準——他們是佛洛姆所言的具有「革命者的性格」的人:

「革命者乃是這樣的人,他/她把自己從血與土和他之間的結,他/她和父親與母親之間的結中解放出來,從對於國家丶階級丶黨派或宗敎的特殊的丶非理性的忠心中解放出來。革命者性格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其意義爲,在他自己的生命中,體驗一切人性.而一切屬乎人的事情,沒有疏離於他的。他是一個懷疑者,並且是一個有信念的人。任不清醒的(瘋狂的)社會中(他/她)是一個清醒的人,在殘廢的世界中(他/她是) 一個充份發展的人,在半睡的世界中(他/她是)一個充分覺醒的人——(這)就是一個革命性格者。一旦所有人都覺醒,將不需要任何先知或革命性格者——因爲那時只有充分發展的人類」

新左學社的五月專題一系列文章將分析中法兩場的青年運動,如何竭力喚醒「鐵屋子裡的人」與「單向度的人」,以及在現代資本主義「娛樂至死」的當下,帶來何種希望與方向。有關五四的專題將包括討論中國共產主義與民主思想的講座、探討中國現代性、有機知識份子與勞工運動的文章;關於五月風暴的文章將梳理六八學運的文化創作、理論與實踐、愛情與性解放。文章將於明天開始定期刊出,敬請留意。

五一紀念

1. 勞動節的起源——芝加哥「乾草市場」事件 (Chicago Haymarket affair )

五四紀念

2.《五四運動史》導言

3. 未竟的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共產主義

4. 中國早期工人與左翼運動中的國際主義民族主義:訪英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史密斯

     英文版

5. 北大還會出現五四嗎?  ——從場域理論與疊合理論看五四運動

法國五月暴動



本月【新左學人講座】[New Left Seminar]

中國共產主義與民主——陳獨秀與 毛澤東眼中的兩場五四運動

Chinese Communism and Democracy—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Eye of Chen Duxiu and Mao Zedong

講座記錄與整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大新左學社簡介 Introducing New Left Society, CUHK

文化與高級文化:摧毀還是創造?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destruction or creation?

問世間情是何物——解放愛情的倫理

元始,女性是太陽——讀《女性、反抗與革命》In the Beginning, Woman Was the Sun— Reading Sheila Rowbotham’s Women,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屈辱」與「榮光」之間:七一前言

The Roar and Hope of Tears in the Indian Ocean——Interview with Sri Lankan Activist Aruni Samarakoon

性別理論(Gender theories)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Gender Theories as an Ideology

女權主義先驅亞歷山卓·柯倫泰 (Alexandra Kollantai)

論再生產勞動的政治經濟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productive lab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