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標誌著中國文革之後的理想主義時代破滅,人們復歸於虛無犬儒之海。同時,這一年,中國官僚透過鎮壓其人民的方式確立了其向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官方如此形容這個過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奮鬥粉碎極少數暴徒策動的一場反革命暴亂」。在官方的論述裡,中國似乎自從以後便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繁華盛世自此來到中國人民的面前。
然而 33 年過去,我們看到的中國社會卻是有著與官方論述截然不同的情況:在肺炎肆虐的今天,國家官僚以機械式的面孔推行極不人性化的封城政策,在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上海,男子在面對警察以國家之名威脅下一代從而強制推行封鎖政策的時候,說道:「這是我們最後一代!」;在象徵民族精神的大學校園裡,青年吶喊著「打倒官僚、形式主義」的口號;徐州鎖鏈八孩母親事件揭露了父權官僚體制的腐敗,執意尋求真相的網民卻一再受到官僚的刁難,繁華盛世佈景的代價是民眾的血汗;身在香港的我們面對這些景象時,該如何自處,又是否只能隔岸觀火?
趁著春夏之交的日子,我們將反思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種局面,現時的狀況為何如此撲簌迷離。我們將由梳理改開初期至今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歷史開始,慢慢地進入中國社會的語境,由各種社會議題開始分析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從而試圖在虛無的時代裡回答一個問題——一個自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便一再叩問的問題——中國將往何處去。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單向度的人》最後一段寫下如此一段話:
在法西斯時代之初,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寫道:
因為那些不抱希望的人的緣故,希望才賜予了我們。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