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從晚清起義到五四運動:中國的不斷革命史

 



文:秀左


前言 

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杜文秀起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等,其訴求和理念有著內在的傳承與演進關係,共同推動了中國的民族解放和社會變革進程。

一、太平天國運動:反清復明與基督教理想主義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農民起義。這場運動以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主義為指導思想,提出了"反清復明"的政治訴求和"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社會理想。太平天國試圖推翻滿清政權,建立一個平等、公正的"天國"社會。 儘管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但它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根基,為後來的革命運動奠定了群眾基礎。太平天國"反清復明"的民族主義訴求,以及"扶民"、"均田"等反封建主張,體現了農民群眾反抗專制統治、追求平等正義的強烈願望,具進步意義。 

二、杜文秀起義:民族團結與反帝反封建

 杜文秀起義(1856-1873)發生在雲南,是一場以回族、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參與的反清起義。起義軍提出"回漢一體"、"族分三教"的口號,呼籲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滿清政權的壓迫,聲稱自己的使命是「振興中華,驅逐胡虜」。 與太平天國不同,杜文秀起義更加強調民族平等和宗教自由,團結一致對抗滿清政權的分化和屠殺。起義軍還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改革措施,如廢除科舉制度、發展礦業工業、改革土地制度等,表現出明顯的反封建、反專制傾向。 儘管杜文秀起義最終被清政府鎮壓,但它發展和補充了太平天國的革命訴求。起義體現的民族團結精神和改革措施,對後來的革命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與民族主義 

辛亥革命(1911)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劃時代的由精英主導的民主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滿清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政權。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受到杜文秀起義的啟發,將反對滿清統治與實現民族獨立和建國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與前兩次起義相比,辛亥革命的訴求更加明確和系統。革命黨人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綱領,主張建立民族、民權、民生並重的新社會。他們還倡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促進社會進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然而,由於革命黨人的局限性和中國社會的落後性,辛亥革命並未徹底完成反專制的任務。軍閥割據、列強侵略的局面依然存在,中國的民主共和事業仍面臨著巨大挑戰。

四、五四運動: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五四運動在繼承前人反帝反封建遺產的基礎上,提出全面的思想解放、婦女解放、科學民主等更加進步的訴求。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批判傳統文化桎梏,主張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開啟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發展。五四運動使中國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達到新的高度。

    啟蒙與革新:五四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潮流。《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展開猛烈抨擊,倡導個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新思想。這場思想解放運動衝擊了幾千年的封建意識形態,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

    新文學運動:五四運動中興起的文學革命,主張打破文言文的束縛,提倡白話文寫作。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創作出大量白話文小說、散文和新詩,刷新了中國文學的面貌。新文學運動使文學走向大眾,成為啟蒙民智和傳播進步思想的重要工具。

    革命思潮:五四運動提倡民權和民主,批判傳統文化的束縛,提倡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又反對官僚政治和軍閥統治,並提倡科學精神,思想發展和社會進化,強調新文化運動必須深入影響社會大眾,並主張以民主革命達到這些目的,徹底完成晚清以來的起義和國民運動爭取的社會改革。

總結

自晚清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路向便被敘述為於「全盤西化」和「中國例外論」之間進退兩難。然而,從晚清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杜文秀起義,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這一系列運動都展示了中國的現代發展路向都不能停於兩難的分叉路口,又或只以一次的起義就能完全推動起來。太平天國運動雖以宗教理想主義為指導,但其"反滿復漢"的訴求實際上體現了一定的民族主義色彩,並提出了"扶民"、"均田"等反封建主張。杜文秀起義則進一步提出"回漢一體"、"族分三教"的包容性民族主義理念,反對滿清統治,呼籲各族團結對抗外來壓迫。這兩場運動為後來的民族民主革命樹立了重要先河。 辛亥革命的核心是推翻滿清封建專制,實現民族獨立。革命黨人提出"驅逐胡虜,復興中華"的口號,反對滿漢矛盾加劇和列強侵略,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家。五四運動則在繼承前人遺產的基礎上,提出全面的思想解放、婦女解放、科學民主等訴求,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為實現真正的民主革命做了思想準備。

從太平天國雖敗但動搖了封建王朝統治,到杜文秀起義挑戰滿清專制、倡導民族團結,再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結束二千多年帝制,以及五四運動在思想層面徹底打破傳統文化硬殼都證明,中國革命要透過一浪接一浪的運動,在緊湊的時間裡,甚至是同時地,將已經提出的理想和訴求具體化、激進化;將運動所釋放的社會能量帶到每一個角落裡去,這個代表的五四運動的真正精神—— 一種從不妥協的精神,正如陳獨秀所云:

「五四運動時代不是孤立的,由辛亥革命而五四運動,而五咫運動、北伐戰爭,而抗日戰爭,是整個的民主革命運動時代之各個事變」。太平天國到五四、一切的運動都是連貫起來的,而我們始終沒有離開過民主運動的時代性——陳獨秀寫下的話到現在看仍是如雷貫耳:「五四的缺點乃參與者僅僅是一些知識分子,而沒有生產大眾....離開了民主革命的要求(民族獨立也是民主革命的要求之一),不會推動什麼革命,並且連規模較大的運動也不會有。革命的動力不同而異其形態,而推動革命的歷史任務,必然是民主民族的要求,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條件所決定的,人們頭腦中的幻想不能夠改變它」。忽左忽右的亂跳,只會進退失據,當代的新青年立場是一致的──民族民主的革命必須進行到底,直到世間的壓迫關係徹底消除。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大新左學社簡介 Introducing New Left Society, CUHK

實踐的學問:布迪厄與葛蘭西的的對比

毀家之義:家庭廢除主義的世界史

中國民族資本集團發展簡史

問世間情是何物——解放愛情的倫理

火紅年代的前世追溯:屬於世界的香港史

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從長波理論看香港(中) ——戰後至七十年代末的香港經濟

新左學人紀錄:20世紀初的東西星叢之中——瞿秋白與本雅明「東亞生命主義」與「革命彌賽亞主義」

從猶太人問題到加沙戰爭: 論勞工錫安主義和巴勒斯坦解放

茶垢裡的性別社會 ——香港殖民、父權與資本主義的合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