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重拾巴黎公社女性主義傳統

 


 

文:citoyenne

「沒有怨恨、沒有憤懣、 沒有自憐與悲憫,無論她的心會否流血,她都會說:『非如此不可』——她們就是巴黎公社的巾幗英雄」——路易絲·米歇爾(Louis Michel)

1871 年的巴黎,淪陷於普魯士軍隊圍城之中,狼狽上台的新國民政府,「從帝國處繼承了的不僅是廢墟,還有對工人階級的恐懼」[1]。在這段關乎民族恥辱、階級鬥爭的歷史中,女性往往默默承受著戰爭最沉重的代價——圍城期間,物資匱乏,食品短缺,失業率高攀,女性為照顧家庭奔波,忍受飢餓、剝削與暴力。但這一片愁雲慘霧,隨著春天來臨,瞬間迎來充滿生命力的革命,女性的命運重新回到自身手上。在這段期間成立的巴黎公社,在短短 72 天(3 月 18 日到 5 月 28 日)中,孕育了豐盛的民主的成果——被壓迫的民眾才深知如何根除壓迫——巴黎公社第十二條法令規定:「孩子與母親不再臣服於父權之下、以追求共同的幸福自由成婚、保障生育權利、墜胎權、避孕權利、離婚權」。二十一世紀的女性的處境或許整體上有所改善,但巴黎公社所提出的平權措施至今仍未能被普及。在巴黎公社一百五十一週年,我們回顧兩位著名公社女性主義者:路易絲·米歇爾與伊麗莎白·德米特里夫(Elizabeth Dimitrieff)的革命性思想與實踐——沒有社會與經濟平等,性別平等注定徒有形式。

民主歷史與婦女平權


在「漫長的十九世紀」中,法國一直擔當著革命的先鋒,群眾在歷史舞台上充當黨派背後不祥的陰影,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送上統治地位,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背叛:無論是在 1793 年大革命後遭雅各賓派處決的「長褲漢」百姓、在 1848 年六月起義中遭第二共和鎮壓的工人。普羅大眾在這種歷史創傷中逐漸覺醒——自治的權利終須歸於自己手中,而並非交由享受特權的議會代表。巴黎公社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公社的任務是為了完成法國大革命中未完的使命」。

1870,拿破崙三世以沙文主義發動的普法戰爭中大敗,第三共和政府隨即成立,向普魯士軍隊投降後,試圖解除國民衛隊武裝,並停止發放軍餉,更在大量失業情況下,要求大眾繳清租金與賬單。群眾此時看清楚了代議政府「愛國」的虛偽面具。 3 月 18 日,新政府企圖奪取自衛軍的大炮時,婦女以身阻擋,「全巴黎像一個人一樣奮起自衛,於是巴黎和盤踞凡爾賽的法國政府之間的戰爭就開始了。」[2]。國民衛隊中央委員會當晚佔領了市政廳,在巴黎 20 個選區舉行市政選舉,組成公社。公社代議選舉形式並非單純共和民主:「公社代表與公務人員可隨時撤換,並領相當工人工資的薪金」、「廢除常備軍與警察,代之以人民武裝」、「議政合一」。從前用以限制民主的國家機器如今被廢除,而以民主之名行特權的官員現成大眾意志執行者,實現真正的主權在民。

受壓迫者的民主解放是性別解放的前提,往日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所要求的一切合法權利,如今不單止因普羅當政而獲得政治承認,亦因推翻特權而獲得解放機會與實踐空間,如伊麗莎白·德米特里夫在《致女性公民》中寫道:「公社作為在最大原則上廢除所有特權與不平等的代表,有義務同時致力關注所有群體的利益,這種關注不分性別,因為性別對立是被用作維持統治階級的特權。」因此,巴黎公社帶給女性主義的啟示是:作為社會壓迫得以維持的一個基礎,性別解放是社會解放議程上不可或缺的一項。

紅色聖女:路易斯·米歇爾


路易斯·米歇爾是法國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也是蒙馬特治安委員會的領導人物,負責招幕救護、追捕拒絕在民兵服役的逃兵、幫助士兵的妻兒與政治俱樂部演講等,同時她也是對抗凡爾賽軍隊的戰士與醫務人員。

在公社完成選舉之前,米歇爾曾自告奮勇射殺凡爾賽政府首長梯也爾,但公社成員以害怕報復為由勸阻。公社成立後,她向當時仍在任的蒙馬特市長發信要求廢除妓院,製造大砲,以保衛工人區,徵用廢棄的房屋以及其中的葡萄酒和煤炭,以建立庇護所,並為蒙馬特的老人、體弱者和兒童提供服務。

女性透過參與公社的組織與服務,打破了家庭私人領域的規限,但與此同時,社會根深蒂固的厭女思想難以一夜根除,一些男人表示不想讓妓女當護士,認為「傷者必須由乾淨的手來照料」。但米歇爾堅決反對,認為妓女為最受剝削的群體,並不能因此而被排除於公社之外,她積極招幕這些婦女來治安委員會幫忙,而她們也在後來凡爾賽軍隊進攻屠殺的「血腥週」中奮戰,米歇爾也在此期被捕,後來被流放到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群島。

女工守護者:伊麗莎白·德米特里夫


伊麗莎白·德米特里夫是俄羅斯社會主義者,亦是俄國第一國際支部的共同創辦人,她後來被派往倫郭與馬克思研究工人運動,巴黎公社成立後,她作為特使前往公社。

在革命的熱潮中,德米特里夫與法國無政府主義者,娜塔莉·勒梅爾 (Nathalie Lemel),以及其他工人階級婦女,組成了「保衛巴黎與救傷婦女聯盟」,在各區成立委員會,招募女性到急救站、飯堂和路障保衛家園,支援病困,又負責增購彈藥武裝婦女。

「婦女聯盟」的平權工作並不單止包括動員婦女,德米特里夫起草的宣言中,「婦女聯盟」認為由於女性向求在勞動人口中為最受剝削的一群,因此要求同工同酬、工作多樣性、減少工作時間與消除工作上的性別競爭。德米特里夫與一眾女工成立了生產者合作社,集中分配訂單,讓女性選擇在家或車間工作,平均分配利潤。女性的工作得以獲得更大的自主與認受,並享有經濟獨立。除了工作保障外,「婦女聯盟」爭取女性免費教育、主動離婚權,廢除婚生與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區別等。

 巴黎公社女性主義的遺產:團結受壓迫者


在短短 72 天的民主實驗中,許多性別問題,如婦女政治權利、性別分工、家庭關係等並未被解決,但公社最輝煌的成就在於其本身——以真正屬於普羅的民主代替了資本主義下特權壟斷的民主。如德米特里夫所言:「公社舉起了未來的旗幟,代表了民眾國際的與革命的原則。勞動群眾中的男性與女性將團結一致,盡最大的力量,誓要永遠終止一切的剝削」這是所有公社成員願意以命相搏,沒有社會與性別壓迫的未來。

我們在此向於凡爾賽政府鎮壓中犧牲的公社公民致敬:Vive la comune!

[1] 《法蘭西內戰》卡爾.馬克思
[2] 《法蘭西內戰》序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大新左學社簡介 Introducing New Left Society, CUHK

文化與高級文化:摧毀還是創造?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destruction or creation?

問世間情是何物——解放愛情的倫理

元始,女性是太陽——讀《女性、反抗與革命》In the Beginning, Woman Was the Sun— Reading Sheila Rowbotham’s Women,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屈辱」與「榮光」之間:七一前言

The Roar and Hope of Tears in the Indian Ocean——Interview with Sri Lankan Activist Aruni Samarakoon

性別理論(Gender theories)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Gender Theories as an Ideology

女權主義先驅亞歷山卓·柯倫泰 (Alexandra Kollantai)

論再生產勞動的政治經濟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productive lab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