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俄烏戰爭札記



[投稿文章]

俄烏戰爭札記
——野心家們的盤算和現代戰爭的範式轉型可能
文:少年將軍


2022年2月24日,從淩晨5時起,烏克蘭境內多處軍事基地就被來自俄羅斯的導彈襲擊。當日,普京宣佈對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宣稱目標是對烏克蘭進行「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雖然普京儘量避免使用「戰爭」這樣的術語,然而大家都知道這是繼海灣戰爭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截至3月9日,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周。在這期間,俄軍的表現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一開始,大家普遍認為俄軍會重複「二戰」時的氣勢,用鋼鐵洪流碾壓烏軍,很快就能逼迫烏克蘭投降。然而現在,戰場卻呈現膠著狀態,陷入了持久戰。對這次戰爭的爆發原因以及戰場事態的分析,不管是中文世界還是外文世界都已有不少文章,作者基本上分為「親烏」和「親俄」兩派。然而在政治上,這些分析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徵;在軍事上,這些分析又陷入純粹的對技術細節的討論,無法在本體論的層次上理解這場戰爭。要深入分析這次戰爭,我們還是需要回顧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經典著作《戰爭論》,借用克勞塞維茨的分析框架來理解這次戰爭。



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寫道:「因此,戰爭不僅是一條真正的變色龍,它的性質在每一具體情況下都或多或少有所變化,而且,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還是一個奇怪的三位一體,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戰爭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敵愾心,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盲目的自然衝動;二、蓋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它們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三、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戰爭因此屬於純粹的理智行為。在三個方面中的第一個方面主要同人民有關,第二個方面主要同統帥和他的軍隊有關,第三個方面主要同政府有關。戰爭中迸發出來的激情必然是在人民中早已存在的;在蓋然性和偶然性的王國裡,勇氣和才智活動範圍的大小取決於統帥和軍隊的特點;而政治目的則純粹是政府的事情。」[1]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分析這場戰爭裡俄烏雙方的人民、軍隊和政府,只有理解了這些因素,我們才能理解這場戰爭的性質、過程、發展走向和結果乃至意義。

各國政府

我們首先來分析政府因素,畢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目的是戰爭的根本原因,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來自於政府。我們應當搞清楚俄方發動這場戰爭,是為了延續過去哪些政治路線與政策,這些政治路線與政策的本質是什麼。按照普京的說法,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讓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然而這個說法非常不明確,到底怎麼樣才能叫「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普京並沒有具體說明目標,我們只能依靠推測。普遍的看法是讓烏克蘭解除武裝,變成非軍事區,然後建立一個親俄政府,同時吞併東烏克蘭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但這個目標的實現可能性幾乎為零,而這一切又是由普京自己造成的。


這次俄烏戰爭並不是毫無徵兆地突然發生,而是長達八年的頓巴斯衝突的升級版。2013年底,基輔獨立廣場爆發抗議活動。隨後,極右組織與法西斯主義組織逐漸掌握了運動領導權,並取得了反抗運動的成功,推翻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並在新政府中獲得了關鍵職位。他們本著「烏克蘭第一」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旗幟,通過法律限制俄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並對新政權的反對者和少數民族展開大屠殺。為了反抗,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在親俄言辭下組織起來,開始「反獨立廣場」運動(實際上,有不少法西斯主義勢力參加了這場「反獨立廣場」運動,只不過它們更加認同俄羅斯,比如由新納粹組織「俄羅斯民族團結黨」組建的「東正教軍」)。當時,俄羅斯一致通過了發動軍事干涉以保護烏克蘭境內俄語族群的決議,在隨後的頓巴斯戰爭中大敗烏克蘭軍隊,臭名昭著的納粹組織「亞述營」也被俄軍包圍。按照正常的思路,普京應該乘勝追擊,佔領整個烏克蘭,重新扶持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上臺,廢除烏克蘭軍隊,由俄軍負責烏克蘭的防衛事務。甚至宣傳泛斯拉夫主義,從理論上確立普京對於烏克蘭的統治權。但普京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出面保存了烏克蘭軍隊,還給他們頒發了安全通行許可,幫助他們返回烏克蘭西部。



雖然當時有很多因素阻止普京去佔領烏克蘭全境、扶持親俄政府及解散烏克蘭軍隊,比如說對西方的經濟依賴,俄羅斯自身的經濟困境等,但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來自普京自身,來自普京信奉的俄羅斯民族主義。關於這點,從這次戰爭爆發前普京的動員演講中能看出來,普京說:「為什麼要施捨般地滿足(非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對前帝國邊疆地帶日益膨脹的無盡野心呢?就是說,為什麼要把領土轉交給新成立的、通常是任意地成立的行政單位——聯盟共和國,而這些往往是與他們毫無關係的巨大領土呢?我再說一遍,不僅是領土,而且是將歷史上的俄羅斯人民一起轉讓出去……我再問一遍,為什麼要送出如此慷慨的、甚至是最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在夢中也不奢望能得到的禮物呢……是列寧的強力命令把頓巴斯地區硬塞給了烏克蘭。」普京在這裡把非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稱為「他們」,而普京是不會對「他們」感興趣的。換句話說,普京的意圖是拿回所有屬於俄羅斯族的領土以及統治所有俄羅斯族人,對烏克蘭的內部事務已經沒有干涉的興趣與信心。在2022年2月25日的演講中,普京又說道:「2014年,俄羅斯有義務保護克裡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人民免遭你們口中的『納粹分子』的傷害。(因為)兩地人民做出了選擇,即與他們歷史上的祖國——俄羅斯站在一起,這也得到了俄方的支持。」再一次證明了普京的意圖只是為了擴張在烏克蘭東部和克裡米亞的勢力範圍,並不想把整個烏克蘭都納入其統治版圖,也不是真的想反對烏克蘭境內的法西斯勢力(否則他應該自稱保護烏克蘭境內所有被法西斯迫害的人民)。



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使俄羅斯失去了介入烏克蘭內部事務的機會,以致形成今天不死不休的局面。在俄羅斯吞併了克裡米亞後,儘管烏克蘭國內仍然有親俄寡頭,並且和俄羅斯保持巨額的貿易量,但已經不會再有親俄派上臺的政治基礎了。俄羅斯失去了干涉烏克蘭局勢的一大塊籌碼,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可以說是必然結果(後面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切)。而普京保留了頓巴斯地區作為籌碼,也是想為日後介入烏克蘭事務創造條件。只不過這種畏首畏尾的姿態不僅不能幫助普京,反而把自己以及俄羅斯拖入了持久戰的泥潭。這是今天俄烏戰爭爆發最直接的原因。



在政治上最忌諱的事情就是畏首畏尾,做事半途而廢。要麼就不做,要做就背水一戰、徹底完成目標。在2014年,俄羅斯應當要麼徹底佔領烏克蘭(不是說吞併烏克蘭,而是控制烏克蘭政府),要麼徹底吞併烏克蘭東部地區之後就置身事外——儘管這麼做會面臨很大困難,但也好過今天的局面。在當時不管是俄羅斯國內還是烏克蘭內部的俄羅斯族(嚴格來說是克裡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俄羅斯族,此外的烏克蘭東部地區,當地俄羅斯族認同烏克蘭的人數比例也不少),很多人都把普京看作是救星與希望,對出兵烏克蘭普遍持支援態度,認為普京是真的想反法西斯以及解救烏克蘭的俄羅斯族。俄羅斯民族主義者雖然對反法西斯沒有興趣,但也認為普京擴張了俄羅斯帝國的勢力範圍,是民族英雄。普京的聲望在當時達到了巔峰。



當然,普京在當時放棄頓巴斯地區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這甚至是更主要的原因。由於俄羅斯同時捲入了敘利亞戰爭和頓巴斯戰爭,還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國內極端的俄羅斯民族主義勢力變得聲勢浩大。在戰爭中有軍功的軍人獲得了政治聲望,並逐漸形成一股勢力,在軍警系統有很大的影響。民族英雄不僅僅是普京,同時也是斯特列科夫和波克隆斯卡婭,他們一旦形成一個強大的政黨(目前還是會黨階段),勢必會對普京的權力構成威脅。普京作為沙皇式的人物但又沒有沙皇的合法性,必須不斷限制他們的發展,比如任命波克隆斯卡婭為駐維德角大使(這等同於流放)。如果在當時把頓巴斯地區也併入俄羅斯,經濟上有更大負擔不說,還更會加強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的聲望,對自己的權力很不利。實際上,由於這個原因,不光導致普京選擇不吞併烏克蘭東部地區,而且在頓巴斯地區的反法西斯起義爆發之初,普京就非常忌憚那裡不受他控制的各種勢力,所以介入時間非常晚,等到雙方兩敗俱傷時才選擇出兵烏克蘭東部。



然而由於普京對頓巴斯地區的半放棄狀態,加上烏克蘭當局徹底投靠西方以及烏克蘭軍隊對頓巴斯地區的不斷蠶食,又使得俄羅斯國內持民族主義立場的人都對普京感到失望。比如,俄共和右翼民族主義者聯合起來對普京施壓。普京選擇在今天發動這場戰爭,也是為了應對國內的政治困境,鞏固自己的權力(雖然很可能適得其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普京本人的戰爭意志非常堅決,雖然他更大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所以選擇了背水一戰,甚至出動戰略核力量威脅全世界。正是因為這個因素,普京到現在也沒有具體說明自己的戰略目標。因為只要目標是模糊的,無論結果有多爛,只要有一點點微小的成果都可以說自己是成功的。普京擁有作為一個政客的小聰明:對於政客而言,保住已有利益是最高目標,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去主動征服新的未知領域。作為一個征服者,普京是不合格的,只能勉強算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比起俄羅斯歷史上知名的彼得大帝和葉卡特琳娜大帝差了實在太遠。


從烏克蘭方面而言,政府的政治目的就要明顯很多,那就是打敗俄羅斯侵略軍,儘量在談判時取得有利地位。至於結果,只要不是俄羅斯徹底佔領烏克蘭,烏克蘭政府都可以說自己是勝利的一方,而俄羅斯是肯定不會佔領整個烏克蘭的。這裡就暗藏著巨大的政治利益:烏克蘭當局會想,反正自己必然是勝利的一方,那麼只要在這場戰爭中活下去,戰後必然會取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即使自己在戰爭中死亡,那麼也可以作為烏克蘭民族英雄名垂千古,自己的名字會和彼得留拉等人並列。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政治氣氛低迷、腐敗橫行的烏克蘭,政府竟擁有如此強烈的抵抗意志。


對總統澤連斯基來說更是如此。本來烏克蘭政府的關鍵職位都被極右勢力和美國人控制,澤連斯基只是傀儡,沒有自己的根基。但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只能在這場戰爭中放手一搏。如果活到戰後,他就能借戰爭中打出來的聲望取得實際權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總統,而且還會是烏克蘭歷史上最為知名的總統。如果在戰爭中死亡也會是烏克蘭民族最偉大的民族英雄,是第二個彼得留拉和班德拉(這個可能性更大,但主要不是來自俄羅斯,而是來自於美國,美國不希望有一個獨立的烏克蘭,正如俄羅斯不希望有一個獨立的頓巴斯)。這樣的利益誘惑,足以使得他會將這場戰爭堅持到底。不知道他現在是不是在感謝普京給了他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從雙方的政治目的來說,俄羅斯政府單純是為了普京的個人目的(雖然在出兵之後,國內以俄共為首的其他主要政治力量又開始重新支持普京,但這不意味團結),而烏克蘭政府是為了整個留下來的統治階級的目的。不過這不能說烏克蘭政府就一定比俄羅斯政府更加穩定。在俄羅斯,由於普京的個人權力非常大,反對派又有一盤散沙、政治水準不高等問題,俄羅斯國內暫時還沒有能挑戰普京的力量。烏克蘭政府內部雖然因為俄羅斯的入侵暫時團結了起來,但還是派系林立,甚至不排除有人會因為權力鬥爭失敗而去投靠俄羅斯,或者借由俄羅斯之手剷除異己。



還需要說明一下其他國家的政府,畢竟從根本上說,這場戰爭是由美國當局挑起的(不止是因為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戰爭,也很有可能是由美國指揮的烏克蘭軍隊挑起的),而且盟國也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政府來說,最重要的目標是保住自己的世界霸權,不被其他地方新崛起的勢力挑戰。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的目標已經不再追求把新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是確保自己現有的利益格局不被顛覆掉。所以,美國仍然以俄羅斯為假想敵,並不在意東歐各國的內部狀況如何。畢竟東歐對於美國來說屬於化外之地,不是利益核心,在這些地方進行掠奪就很滿足了,“失去了”也不要緊。而且對美國政府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在東歐製造危機,讓歐洲永遠不能穩定,永遠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這樣西歐就會永遠作為美國的勢力範圍,離不開美國的軍事庇護。所以在這場俄烏衝突中,美國當局的政治目的就是點燃戰爭導火索,讓戰火在東歐越燒越大,自己選擇置身事外不會介入。一個混亂的東歐可以擾亂歐洲市場,讓歐洲無法統一,使法國的「大歐洲計畫」徹底破產,還可以讓資本回流美國,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一舉多得。這就是美國當局不會援助烏克蘭的根本原因。



歐盟方面,法國一直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成為世界上單獨一極的勢力,不再依附於美國。所以在這幾年,法國政府不斷向俄羅斯示好,在戰爭爆發後也想充當調停人(甚至到現在,總統馬克龍還在不斷與普京接觸)。然而馬克龍的力量過於弱小,影響不了大局。在調停活動明確破產後,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保住和歐盟聯繫緊密的西烏克蘭,不斷增加對烏克蘭的援助。不過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壓力下,援助也會極為有限,畢竟西歐在軍事上受美國制約,又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以及指望與俄羅斯能在戰後保持合作(雖然波蘭等國會更加積極援助烏克蘭)。


民眾的想法

接下來考察俄烏雙方的人民。在一場戰爭中,如果雙方的人民沒有仇恨感和敵愾心,都普遍厭戰反戰,那只會造成整體的士氣低落。甚至後方暴動不斷,乃至爆發革命推翻現政府,沙俄「二月革命」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俄羅斯方面(包括頓巴斯地區的兩個新成立的「共和國」),根據前文的分析,俄羅斯人民的戰爭熱情在2014年達到高潮,當時到處都是舉行愛國集會、揮舞俄羅斯國旗的群眾。在這之後,民眾的戰爭熱情就逐漸下滑。在最近這場戰爭爆發之前,人民已經普遍對普京感到失望,國內彌漫著去政治化的氛圍。而且,由於普京對這場戰爭的政治目標的模糊,在戰前又沒有進行充分的戰爭動員,突如其來的戰爭讓人民群眾都措手不及(頓巴斯地區除外),完全沒有適應戰時狀態,開戰之後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說辭也並不足以激發俄羅斯人為地緣政治做出犧牲。加上俄羅斯人對烏克蘭有著特殊的感情,把烏克蘭民眾視作自己的兄弟。很多俄羅斯人都有烏克蘭血統,有著親戚朋友就居住在烏克蘭。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人普遍反戰厭戰,國內反戰運動不斷,雖然沒有爆發革命,但隨著戰爭時間越來越久,也將會爆發規模越來越大的反戰運動(儘管目前反戰運動被俄當局強力鎮壓下去了,但這種鎮壓能否一直保持效果,仍取決於下一階段的形勢)。在遭遇西方越來越嚴重的制裁之後,大量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劇增,人民的不滿愈加嚴重,經濟上的危機是下一波更大規模反戰運動的溫床。


但這只是俄羅斯社會的一面,自從普京在2月24日發表第二次講話後,其反法西斯主義的言辭在俄羅斯人民中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部分被普京欺騙的人開始表達對普京的支持。而且,由於俄羅斯政壇上的主流政治力量普遍支持出兵,他們的態度也會影響一部分民眾。右翼民族主義者更不用說,他們會是積極主動參與戰爭的主要力量。這部分人雖然在俄羅斯群眾中不占大多數,但絕對人數也不會少。



這裡還需要專門說一下頓巴斯地區。在這八年時間裡,頓巴斯地區的居民一直處於戰爭之中,遭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數千人死亡,上百萬人成為難民,基礎設施惡化,經濟蕭條,環境崩潰。在頓巴斯,統治者的反動程度並不亞於烏克蘭當局,是俄羅斯民族主義擴張勢力最狂熱的代表。在「頓涅茨克共和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裡面,任何反對派的政治活動,即使是最忠於俄羅斯政府的活動,也會受到鎮壓。企業拖欠工資是常態,工人的抗議活動往往以被綁架和軍車進駐告終。頓巴斯地區的居民早就對普京失去了信心和好感(順便一說,很多克裡米亞人到現在也後悔了加入俄羅斯),他們和西烏克蘭人一樣,對留在本國已經毫無希望,唯一的選擇就是去俄羅斯當廉價勞動力(西烏克蘭人則是去歐盟當廉價勞動力)。在當前,他們是最為政治消沉的人群,無論是哪一方進軍頓巴斯,他們都沒有任何情緒,充滿著無可奈何的絕望。


烏克蘭方面,自從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就一直處於經濟和社會危機之中。激進的市場化改革培養了一批寡頭,他們相互鬥爭決定誰來執政。由於烏克蘭國內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體系,東烏克蘭地區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而西烏克蘭地區與歐盟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使得這些寡頭分為親俄派和親西方派(也有一些中間派和投機派)。政治鬥爭非常激烈,時常通過政變的方式上臺。這讓烏克蘭國內政局很不穩定,政府內部非常腐敗。而經濟上這些寡頭又通過變賣國家資產來發家致富,經濟水準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陷入倒退。大量的外債讓烏克蘭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西方人手中。烏克蘭人對自己的政府非常不滿,但人民的抗議又成為其他寡頭發動政變的工具,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這種背景下,烏克蘭社會普遍彌漫著悲觀絕望的情緒,年輕人基本上都會選擇移民到歐洲其他國家,三十年時間裡烏克蘭人口從五千多萬減少到四千多萬。


2014年的獨立廣場抗議本來是烏克蘭群眾的一次抗議活動,但被親西方的極右法西斯勢力奪取了勝利果實。他們懷著對俄羅斯的仇恨,煽動起了對俄羅斯族的迫害。這些法西斯分子在烏克蘭的總人數中並不多。法西斯主義政黨「自由聯盟」(Svoboda)在2012年的選舉中有10%的選票,2014年有4.71%的選票,2019年只有2.15%的選票。烏克蘭的法西斯勢力主要依賴於政府特別是軍隊和員警的支持,而不是民眾。當然最根本的支持是來自於西方,西方世界為了讓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為敵,選擇支持烏克蘭的法西斯主義。由於大部分的烏克蘭民眾沒有對俄羅斯的仇恨,所以在2014年的頓巴斯戰爭中並沒有廣泛參戰,這也是當時烏克蘭軍隊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次戰爭中,烏克蘭民眾因為戰爭的突然性同樣也措手不及,加上本身的政治消沉使得自己也沒有什麼戰爭意志。如果俄軍在3天之內就結束戰爭的話,烏克蘭民眾根本就來不及有任何反應。然而現在變成持久戰後,烏克蘭民眾看到俄軍的戰鬥表現如此差勁,加上全世界對於烏克蘭的不斷支持(雖然西方國家只是在投機),自己又是被侵略者,帶有對俄軍的厭惡感,逐漸開始消極支持烏克蘭政府,比如主動配合政府的安排等(右翼民族主義者會積極支援政府,但這部分人差不多只占烏克蘭社會的百分之十,願意親自參加戰鬥的人會更少。左翼雖然不支持烏克蘭政府,但也會積極抵抗俄軍,只不過左翼在烏克蘭社會的人數可以忽略不計)。只要俄軍不大規模屠殺平民,烏克蘭民眾基本上不可能組織起來積極抵抗俄軍(當然也不是說只要大規模屠殺平民就一定會產生積極抵抗,通過屠殺平民迫使對方投降的案例也非常多)。


不過因為和俄羅斯長達八年時間的對立以及當前俄羅斯發動的侵略戰爭,烏克蘭人的民族國家認同在逐漸形成。在蘇聯解體的時候,烏克蘭的獨立是上層官僚一手操縱的結果,烏克蘭人民並沒有參與烏克蘭的獨立運動,對烏克蘭也沒有什麼國家認同,烏克蘭完全是作為蘇聯的一個碎片而存在。但現在因為戰爭,烏克蘭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強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普京是烏克蘭民族國家的構建者,就像當年抗日戰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一樣,這是所有政客意料之外的結果。


在雙方人民的仇恨感和敵愾心上,俄羅斯和烏克蘭民眾除了右翼民族主義者外都非常低,但烏克蘭人目前對俄軍有很強的厭惡感,俄羅斯人的反戰厭戰情緒卻很嚴重。這一點上烏克蘭具有一定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的劣勢甚至會越來越多。畢竟烏克蘭民眾很反感俄羅斯的侵略,不會爆發大規模的反對烏克蘭當局繼續戰爭的運動,甚至還有可能轉變為積極抵抗(雖然這個可能性不大,烏克蘭當局不會讓人民組織起來,烏克蘭國內也沒有成型的組織人民抵抗的反對派力量),而俄羅斯只會爆發越來越大規模的反戰運動(儘管如此,爆發革命的可能性也不大,普京的統治目前為止仍然很穩固,除非發生前線的大規模潰敗)。


軍事與戰略行動



軍事方面的討論在中文世界非常多,各路軍事迷都寫出了不少戰況分析以及裝備序列等分析,在這裡我們就不再重複。我們從士兵、戰術和軍事制度等其他人甚少涉及的方面分別進行分析。


我們需要先瞭解俄軍的謝爾久科夫改革。在蘇聯時代,蘇軍的建設一直是以世界大戰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機關眾多、軍官比例很高的高消耗型軍隊。但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已經支撐不了這樣規模的軍隊。而且冷戰之後的世界已經很難有機會發生世界大戰,反而各種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比較頻繁,蘇軍的模式對俄羅斯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來說已經不再適用。在兩次車臣戰爭和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中,蘇軍模式暴露出消耗巨大、機構臃腫、協調不靈、技術落後等特點,俄軍在付出了沉重代價才取得了微小的戰果,這和美軍在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等地區的卓越表現形成鮮明了對比。在此背景下,當時的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進行了軍事改革。簡單來說,就是按照美軍模式,將本來用於大規模總體戰的軍隊改造成適用於局部戰爭的“小、精、尖”高度職業化軍隊,將軍隊分解為長期職業化的合同兵和一年制義務兵,裁減大量平時不需要的編制,壓縮指揮層次,提高技術水準,將後勤等保障交給企業等。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因為無法完全複製美軍模式,只能通過集中全旅精銳力量加上更高層下放技術力量組成營級戰鬥群(BTG)這種合成營,一般一個旅只有一到兩個「BTG」,這種戰術單位在頓巴斯戰爭中一舉成名。


這種改革讓俄軍適應了局部戰爭的地緣政治需求,然而也暴露出來了很多問題。從大的方面來說,就算不考慮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造成的政治影響,這種改革也忽略了俄羅斯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地緣政治環境與社會經濟基礎。美國遠在北美大陸,周圍沒有強敵,類似于島國,平時根本沒有必要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就算發生大規模總體戰也來得及臨時動員。而俄羅斯地處亞歐大陸中央,周圍幾乎全是敵人,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根本不可能僅靠小規模的高品質陸軍就能取得勝利。而且俄羅斯企業完全不能和美國企業的產品和效率相比,根本無法保障俄軍的後勤,還帶來了大量的腐敗問題(這也是謝爾久科夫下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2014年,為了應對俄軍面臨的越來越大的軍事壓力以及解決改革中出現的軍隊內部矛盾,繼任的俄國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保留了「BTG」的同時,又恢復了許多以前的編制,重建了一些缺編的師級部隊。


經歷了「謝爾久科夫改革」又重新恢復部分傳統的俄軍,既保留了傳統蘇軍模式的問題,又帶有新模式產生的問題,還加上兩種模式的摩擦產生的次生問題。「BTG」模式不僅僅是在戰略層次無法滿足需求,在戰術層面也存在諸多問題。「BTG」是一個強化的營級單位,總兵力約為1200人,下轄十多個連。「BTG」以一個機械化步兵營為主力,再加一個自行火炮營、一個火箭炮連和一個坦克連,以及偵察、防空、電子、後勤、通信等輔助部隊。簡單說,用一個旅支援一個營,集中使用進攻型武器、資訊設備和高素質人員,形成強大的突擊部隊。機械化步兵營通常由三到四個機械化步兵連組成,每個步兵連擁有十輛左右的主戰坦克和三十到四十輛步兵戰車,加上配備的坦克連,主戰坦克的數量至少在五十輛以上。自行火炮和火箭炮又擁有非常高的火力強度和對縱深目標的打擊能力,使得「BTG」的戰鬥力非常強悍,用來攻堅以及小規模的野戰是不錯的選擇。但這種以火力強大和炮兵為主的模式,使得人數有限的條件下後勤保障能力非常缺乏。這些重裝備一旦發生故障或者油料不足時,只能夠被迫拋棄,缺乏長時間高強度持續作戰能力,無法適應大規模的戰場,而「BTG」恰恰又是為進行快速穿插的閃電戰而設立,這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在2014年,由於頓巴斯戰爭規模較小,「BTG」的固有矛盾還沒有充分被暴露出來;但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我們就看到了大量的裝備被拋棄在路邊,矛盾充分暴露了出來。而且這種兵種配置的弱點不光是後勤保障能力的匱乏,同樣也缺乏偵查力量以及戰鬥兵員,尤其是在城市巷戰這種兵力消耗巨大的戰鬥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在最理想情況下,一個「BTG」也只有三百多名戰鬥步兵。這次戰爭還需要顧忌平民,無法發揮「BTG」的炮火優勢。如果要保障充足的戰鬥人員,各種重裝備又缺乏人員保護——烏軍的小股部隊能偷襲俄軍的炮火陣地並且成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另外,由於「BTG」集中了全旅的精銳力量,導致軍隊中「BTG」之外的其他部隊的軍官數量很少,指揮力量薄弱,戰鬥水準很低,無法與「BTG」形成有效的配合。經常發生的情況是「BTG」的人員已經穿插到了敵後深處,其他用於後勤保障、攻克據點、鞏固佔領地區的部隊卻遲遲跟不上來,使得烏軍能對俄軍的後勤線造成很大打擊。按照斯特列科夫的說法,這是「伸開指頭打人」的老毛病。


俄軍還面臨一些過去和現在都存在的、也是很多國家軍隊共有的問題:高素質軍官的人數不足,基層指揮官和士兵只會按照既定計劃行動,缺乏戰場應變能力,部隊的指揮和協調不靈,這些其實就是軍隊的官僚化問題。「BTG」以及其他國家的合成營改革的本來目的是為了將指揮聯合軍團的能力下放,以便更好適應戰場環境,然而在實踐中,俄軍「BTG」的戰鬥模式卻極其僵硬。只為了穿插而穿插,沒有根據需要迂回作戰,不僅不能和後面的隊伍進行配合,各「BTG」單位之間也不能進行有效配合,看似推進很快,然而戰果很少。而且沒有第二梯隊和預備隊(第二梯隊過了好幾天才到),無法對敵軍進行包圍,直到現在,哈爾科夫還沒有完成封鎖。造成四處出擊、四處都缺乏足夠兵力的局面(斯特列科夫語)。


不止軍隊基層是這樣,俄軍的軍方高層同樣如此。俄羅斯這次的戰略計畫出乎了很多人意料,完全看不懂俄羅斯想做什麼。如果是想迅速控制烏克蘭政府,那麼應該像匈牙利事件一樣派出大量空降兵直接佔領基輔的各關鍵部門;如果是想頓巴斯地區獨立,那麼應該像2014年一樣集中兵力在頓巴斯地區包圍烏軍;如果是想沿著第聶伯河進行大縱深穿插作戰,那麼應該事先進行全國總動員組織足夠的兵力。現在只能猜測是由於俄方高層出現判斷失誤,以為烏克蘭國家機器還像2014年一樣混亂不堪,烏軍毫無鬥志不堪一擊,人民群眾盼望俄軍來解救自己。所以根本沒有認真準備,想以聲勢浩大的進攻配合心理戰嚇唬烏克蘭當局趕緊投降。可沒想到現在的情況和設想完全不同,反而是俄軍陷入了泥潭。在這種實際情況與自己事先預估相差甚遠的時候,俄軍高層手忙腳亂,無法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新計畫,只能推卸責任,讓前線部隊自己行動。而前線部隊又無法得知整個戰場的情況,也沒有與其他部隊進行橫向聯結的能力,就只能各自為戰,四處出擊(目前最新的形勢是在改進戰略計畫,縮小包圍圈,爭取達成幾個重要戰略目標,不過速度也很慢)。


烏軍的情況也不能說有多好,雖然比八年前強了很多。在2014年頓巴斯戰爭中,烏克蘭整個國家機器都處於崩潰狀態中。烏克蘭軍隊可以視為蘇聯軍隊的一個碎片,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蘇聯時代的產品,軍隊平時也缺乏訓練,軍備廢弛,軍紀渙散,因此遭遇了慘敗。頓巴斯戰爭結束後,烏軍按照北約模式進行了重建,擴編了軍隊,更新了武器,換上了北約訓練出來的新軍官。在2020年重建大體完成,但也只完成了框架,軍隊不滿員,武器裝備不足,難以進行大規模正規戰爭,特別是空軍和海軍力量非常薄弱。


在長達八年和頓巴斯分離勢力的內戰中,烏軍通過輪番上陣的方式訓練出了一批具有戰鬥經驗的人員。目前烏克蘭國內的所有武裝力量加上後備役差不多是五十萬人。這些人的戰鬥素養和職業化的合同兵相比要差一些,但如果組織得當,會是很好的遊擊戰士。不過烏軍的整體思路仍然還是通過正面戰爭擊潰敵人。即使是在城市巷戰以及偷襲後勤線這種帶有很強遊擊色彩的戰鬥中,烏軍最多只是派出小股部隊進行戰術反攻或者將部隊藏在居民區中,沒有發揮遊擊戰的靈活優勢。這也是一種很官僚化的思路,限制了本身具有的本土作戰以及群眾支持和兵源充足等優勢。


這裡需要簡單談一下美國或者說北約的軍事制度。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美軍天下無敵,不管是在什麼領域都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從某種意義而言,這種認知並沒有錯,無論是戰前的情報分析、作戰計畫安排、政治滲透等,還是戰爭中的單兵戰鬥素養、兵種配合等,以及後勤保障、武器裝備、技術力量等,美軍都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軍隊。這種全方位的超越使得美軍形成了固定的作戰套路:先盡可能掌握所有敵軍情報,對敵方高級將領進行分化瓦解,再用空軍、導彈、火炮和電子對抗的手段對敵軍進行密集火力打擊,然後派出作戰部隊進行地面偵查,遇到殘餘敵軍就呼叫空中打擊,陸軍只負責最後的掃尾工作。這種戰術在海灣戰爭中首次大放異彩,之後的每次軍事行動美軍都是以相同方式進行,使得人員傷亡率非常低,幾乎不用進行地面作戰就能贏得勝利。美軍也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對象。


但是從軍事藝術的角度來說,這種戰爭模式其實是一種倒退,它讓戰略藝術倒退回了「一戰」水準。托洛茨基評價「一戰」時寫道:「從比利時海岸到瑞士的宏大戰線確定以後,戰爭就變成機械的了。戰略藝術降到最低程度,一切都取決於互相消耗的結果。」[2]現在美軍的戰爭也變成是一種純粹的消耗,不同的是以前消耗的是人員和金錢,現在只消耗金錢,只要消耗的金錢足夠多,戰爭就能取得勝利。


人的因素在這種戰爭中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美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兵作戰裝備,卻極其依賴情報機構以及空軍支援,自己只需要根據作戰手冊的條例按部就班完成操作就行,非常教條化,不用思考自己怎麼在有限資源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不過,全世界幾乎都是這種做法。在各國軍隊中,美軍對裝備和條例的操作熟練度也是處於頂尖水準)。在正面戰場上,美軍的這種戰鬥模式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到了治安戰和遊擊戰這種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時候,美軍卻往往無能為力。


對美軍來說,上述模式是非常適用的,畢竟美國財大氣粗,擁有完善的情報體系、後勤機構和強大的海空軍,能長期雇傭大量的合同兵,保持較高的戰鬥素養。又遠離本土作戰,不用擔心戰火燒到自己,就算戰爭失敗了也沒有太大影響。然而對其他國家來說,先天條件就很不足,很難按照美軍的方式改造自己的軍隊。俄羅斯之前的改革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失敗案例,既學到了美軍的缺點,又放棄了自己的優點(嚴格說也沒什麼優點)。這和「一戰」之前俄軍向西方學習先進軍事技術時發生的事幾乎一模一樣,在「一戰」時俄國軍官斯坦凱維奇就說過:「同德國人作戰是毫無希望的,因為我們什麼也沒能做到。甚至新的作戰手段也變成了我們失敗的原因。」[3]對俄軍而言,所幸這次的對手不是強大的德國,而是弱小的烏克蘭。


按照美軍模式改造後的烏軍,也具有差不多相同的特點。烏軍在情報搜集上非常依賴北約,這相對於俄軍來說是個很大的優勢。後勤方面雖然沒有美軍那樣發達的後勤部門,但由於本土作戰也沒有多少後勤壓力,這也是個巨大優勢。然而,因為自身水準的低下,烏軍無法利用這些優勢,像美軍一樣與俄軍正面對抗,反而給了俄軍很多機會。要不是俄軍自身水準也很差,早應攻克了很多烏軍的據點(斯特列科夫就說俄軍的機會有很多,但缺乏利用這些機會的兵力)。此外,烏軍缺乏機動靈活性,導致俄軍雖然漏洞百出,卻無法有效利用俄軍的漏洞開展大規模殲滅戰,僅能組織幾次小規模的戰術反攻。在當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對於中共領導下具有高度的機動性的遊擊隊來說,這種情況是不可想像的。


最後談談雙方的士兵。俄羅斯方面,自從謝爾久科夫改革後,俄軍就逐漸用合同兵取代了義務兵,到現在合同兵已經占了俄軍多數。他們能熟練操作各種武器裝備,戰鬥的經驗也比較充足。然而,俄軍和幾乎完全由雇傭兵組成的美軍並不完全一樣,經費不足導致俄軍的合同兵雖然在名義上是被雇傭的職業化軍人,但實際上很多人和義務兵類似,是出於民族情感等因素而選擇參軍,基本上都是俄羅斯族人(少數民族比如車臣等有自己單獨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俄軍的戰鬥力就受很多因素影響,不像雇傭兵一樣能穩定發揮自己的戰鬥力。在這次戰爭中,因為普京事先沒有經過充分動員,指揮官的目標又很混亂,加上俄羅斯國內整體厭戰反戰的情緒,俄軍的士氣非常低下。不過,也因為俄軍帶有一定的雇傭兵性質,出現嘩變以及革命的可能性也很低(最新的情況是普京從中東敘利亞等地也招募了一批雇傭軍,但這些人有多少戰鬥力也是個未知數)。


烏克蘭方面,由於經過了長期內戰,國內存在著大量有戰鬥經驗的義務兵和民兵。在北約先進的單兵武器裝備下,他們的戰鬥力並不差(這次俄軍所遭受的損失,很多就是被這些北約的單兵武器比如「毒刺」和「標槍」導彈所造成)。同時,他們具有較高的士氣,在這次戰爭中並沒有出現外界預測的潰不成軍的情況,面對強敵時臨危不亂,還能進行一定的反攻。不過烏軍不可能落實真正的民兵制,戰爭潛力始終有限,和俄軍又陷入了比拼消耗的戰爭方式,這對烏克蘭來說是很不利的局面,畢竟俄羅斯的體量比烏克蘭大很多(外國志願兵如果數量很多,或者俄羅斯國內爆發革命的話,局面的走勢會有不同變化,但這些可能性目前看來並不大)。

總結與展望

(一)戰爭相關各方的地緣政治損益

根據前面的論述,大致可以對整個俄烏戰爭進行一個宏觀的判斷。從性質上來說,這場戰爭是俄羅斯和美國兩大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霸戰爭,只不過形式上是俄羅斯主動下場對戰美國的僕從國烏克蘭。俄羅斯看似咄咄逼人,積極主動地進行擴張,但本質上是處於防禦一方。如今烏克蘭的處境與抗日戰爭時的中國有類似之處:日本帝國主義在同英美帝國主義競爭時處於下風,選擇全面侵略當時作為英美僕從國的、由國民黨統治的中國。不過俄羅斯的目標只是東烏,日本的目標則是全世界(如果日本的目標只是偽滿洲國,會更類似於現在的情況)。而且俄軍目前遠沒有當年日軍那樣殘暴(不過隨著車臣和中東部隊的加入,之後屠殺平民的事件很可能會增多)。


也正是因為現在的政治目的和當年不同,所以很難通過戰爭結果來判斷誰勝誰負。不管戰場形勢如何,只要各方的政治目標能達到,就可以說自己是勝利者。這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意外(比如北約參戰或者烏軍大敗俄軍等),各國政府都會是既贏又輸的結果。


對俄羅斯來說,只要能保住克裡米亞和頓巴斯地區,那麼對內就可以宣稱自己是成功的。普京通過在國內頒佈一系列戰時法律,清洗反對派力量,權威又能延續下去。但俄軍的糟糕表現會讓普京顏面掃地,更少有人能對普京忠心耿耿。俄羅斯國內經濟的蕭條又會加大人民內心的不滿,雖然暫時能被壓下去,但遲早會爆發出能量。俄羅斯與西方也等於徹底決裂,很難再進行深度合作,會更依賴中國,變得更加衰落。總體來說,戰爭大大加速了俄羅斯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俄羅斯會像王朝末期一樣危機四伏。


烏克蘭方面,只要能保住西烏地區,也可以宣稱自己是勝利者。烏克蘭當局會是烏克蘭的民族英雄,從戰後的勢力劃分中得到巨大利益。即使仍然沒有擺脫美國控制,也會以更獨立自主的姿態介入歐洲內部事務。但由於永遠失去了頓巴斯地區和克裡米亞,自身的經濟潛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和俄羅斯也會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至少很多年內不會再有和解可能,會一直是美俄對抗的前線。


美國方面,成功挑起戰火就代表自己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這一點來說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因為俄軍的糟糕表現,美軍天下無敵的神話也不會被打破。雖然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已經搖搖欲墜,但因為沒有出現替代性大國,美國單極世界的趨勢甚至會短暫增強。不過美國以及北約的威信會因為此次戰爭受到削弱,世界各國會更加明確認識到美國靠不住。雖然表面上美國通過渲染俄羅斯的威脅加強了對歐洲盟友的控制,然而歐洲內部會越來越不服美國,矛盾會更加突出。


歐盟方面,由於這場戰爭帶來的危機感,歐盟內部暫時會更加團結。不止是政治上會更加和美國離心離德,軍事上各國也會加大自身的軍事預算,逐步實現歐洲自身的武裝化。然而因為歐洲又重新成為美俄對峙的前沿,統一的歐洲至少在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實現,暫時會更依賴美國,歐洲市場會埋藏著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


這裡還需要指出一個隱藏玩家中國。表面上看,中國與這場戰爭毫無關係,也一直堅持中立與和平的外交辭令。然而作為世界上新崛起的、最能挑戰美國的力量,任何衝突都和中國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這場戰爭後,無論俄羅斯是勝是敗,因為其無法避免的衰落以及與西方的敵對關係會徹底倒向中國,成為中國經濟上的附庸國(政治上會因為中國官方對外政策的無能,導致俄羅斯仍然是有政治獨立性的世界一極)。歐盟會加強和中國的合作來制衡美國,也想通過中國的影響來對俄羅斯進行試探,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重要。但因為亞歐大陸內部的戰火,中國的很多戰略計畫會受到一定影響。而且在俄羅斯徹底衰落後,中美矛盾會完全暴露出來成為國際上的主要矛盾,美國會全力對付中國(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就是這樣做的,這個進程被拜登打斷了),台海問題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場戰爭的導火索。


既然各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都是贏家,那麼付出代價的,自然就是飽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人民以及被制裁和普京的專制統治影響的俄羅斯人民了。當然也同樣因為戰爭,烏克蘭人會因為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而變得更加團結,俄羅斯人也會走出政治消沉的陰影變得更加激進化,這是未來進步的火種。


(二)常備軍的發展趨勢和民兵制的前景

在政治上,這次戰爭並沒有重新書寫世界格局,但這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同樣乏善可陳。作為「二戰」之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總體戰,這場戰爭為我們在軍事上提供了很多全新的經驗教訓。我們需要研究新形勢下如何進行總體戰,以便預測未來的戰爭與革命。畢竟在未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且革命戰爭一定是總體戰。


普魯士軍隊


在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來俄軍以及現代很多軍隊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多人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微小的改良進行解決,但實際上微小的改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即使能戰勝對手,也一定是通過增加自身金錢和資源消耗的方式。根本來說,是當前的軍事制度出現了問題,需要回到軍事制度的角度來尋找答案。在人類歷史上,成功的軍事制度改革能讓一支最無能的軍隊變成一支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是如此,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是如此,十月革命後的蘇俄是如此,毛澤東時期的中國也是如此。


在論述普魯士軍事制度時,恩格斯說:「它必須兼顧兩個不同的、歸根到底是互不相容的任務。一方面,要求把每個體格適於服役的男子都變成兵士,並建立一支常備軍;常備軍的唯一目的是成為國民學習使用武器的學校,並在遭到外來攻擊時成為團結國民的核心。從這方面來說,上述制度是純粹防禦性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這一支軍隊又應當是半專制政府的武力後盾和主要支柱;為了這個目的,就需要把這個對國民進行軍事訓練的學校變成培養絕對服從上級的精神和忠君的精神的學校。而這一點只有通過長期的服役才能做到。在這裡這兩個任務的不相容也就表現出來了。防禦性的對外政策要求在短期內訓練大量兵員,以便在遭到外來攻擊時擁有大批後備力量;而對內政策卻要求用較長時間來訓練數量有限的兵員,以便在國內發生暴動時有一支可靠的軍隊。」[4]其實自階級社會開始以來,人類的軍事制度就一直需要滿足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對內鎮壓需要一支人數較少或者儘量使用外國人組成的軍隊,對外作戰需要一支人數很多以及本族人為主的軍隊。在一般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能兼顧這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但新武器以及新對手的出現往往會讓舊軍隊陷入崩潰,也隨之會出現舊軍隊的改革。硝煙散盡之後,新軍隊通常會復辟很多舊制度,又變成了舊軍隊。在人類歷史上,各種軍事制度經常發生改變,都是為了適應新形勢。


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觀點認為,對內鎮壓的軍隊功能往往會限制對外作戰的軍隊功能,如果我們只考慮對外作戰的話,應該按照「全民皆兵」的原則建立普遍的民兵制。拿破崙曾說過「多兵之旅必獲勝」,戰爭史上最為強大的軍隊通常都是按照這一原則來進行組織,比如知名的秦國、蒙古帝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都是全民皆兵的國家(並不是說這些國家內部就不存在鎮壓因素)。而當前,大部分國家的軍事制度以及戰爭模式其實又回到了18世紀的情況。18世紀的歐洲戰爭是在王朝統治者之間進行的,目的局限於奪得一個省份、調整一下邊界或者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衝突的範圍有限。各國在武器上的花費越來越多,戰爭費用和之前相比也大大增加。後勤物資都在設防的倉庫裡,士兵平時也要住在兵營裡,打仗時住在營地,不能外出掠奪百姓。士兵們打仗通常是為了錢,是被統治者用徵募的方式應徵入伍的社會渣滓,對軍隊也沒什麼感情。君主們需要用嚴厲的強制性命令、嚴肅的軍紀、正規的教育和長期的訓練才能把這些人組成一支能夠作戰的軍隊。群眾不僅和士兵隔離開,也和戰爭隔絕開來,除了交稅,只要戰火不燒到群眾,他們都不會在意。總之,18世紀歐洲戰爭的特點是:打法固定、陣地戰多、目標有限、原則死板、墨守成規、優柔寡斷。與今天很多國家的情況吻合。


很多人認為這是當代戰爭的一個必然發展趨勢,因為武器越來越先進和精密導致戰爭和軍人會越來越往專業化方向發展,需要的人數會越來越少。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忽略了軍事技術的發展其實是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趨勢。一方面,越來越先進的新軍事技術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士兵也要依靠長期的練習才能掌握這些新技術。另一方面,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普及,士兵需要的訓練會越來越簡單,直到平民也能輕易掌握這些技術。如果軍事技術一直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那只能說明這項技術並不成熟。普及化後的技術才能發揮最大效力,讓最多的人能使用先進技術來打敗對手。世界軍事史就一直處在這兩種相互矛盾趨勢下的此消彼長中。


當代軍事仍然存在著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勢。一方面各種技術裝備越來越先進,需要大量職業化軍人來操作,另一方面各種先進裝備特別是單兵裝備的發達反而使得士兵的操作越來越簡單。以前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完成各種任務(比如偵察作戰防空等),如今在無人機、機械骨骼、單兵導彈等裝備的幫助下能讓任務更輕易進行。這就是軍事領域裡的辯證法。


其實,民兵制也並非不能掌握最新的先進軍事技術,理想狀態下的民兵制可以同時滿足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趨勢,而且會比現在的軍事體制更加熟練使用新技術。在恩格斯提出軍事制度的改革後,經過饒勒斯和托洛茨基等人的發展,民兵制又有了全新的內涵。簡而言之,民兵組織是建立在生產單位的基礎上,民兵隊員在當地接受軍事訓練並像普通市民一樣生活和工作。民兵在地方接受軍事訓練的時間可以很長,甚至可以遠遠超過常備軍的服役時間,在當地得到充分的訓練。在戰時,經過長期訓練的民兵能迅速轉化為職業化軍人,滿足新技術對職業軍人的要求。


在今天的環境下,特別是對防禦方來說,民兵制更加適用了。由於各種先進武器小型化單兵化,給了分散化的民兵組成精銳部隊的機會。由於進攻性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也迫使防禦方的人員以及物資儲備必須越來越分散(尤其是在戰場上,武器威力的增強導致每單位面積內的士兵人數越來越少)。各種先進軍事設備在全國各地分散化也為防禦作戰提供了良好條件,不至於被敵軍的精確制導武器一下就打掉自己的所有軍事設施。


當然最關鍵的是後勤,因為戰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後勤。集中化的常備軍通常需要供養一支龐大的後勤隊伍,不僅造成軍費開支大大增加,而且導致後勤線漫長,各環節眾多,在敵軍打擊和自身協調不靈等因素影響下極其脆弱。民兵制下,各地區分散的後勤部門能及時提供後勤保障,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消耗,增加了作戰部隊的機動性。而且在普遍的民兵制下,即使各地區訓練出來的民兵戰鬥力不如職業化的正規軍,也能訓練出大量的後勤保障人員,這是戰爭勝利最根本的保障。





(三)戰爭指揮權的靈活化


而且,民兵制不僅是能解決士兵的問題,還能解決軍官的問題。前面我們提到,當前軍事體制下軍官素質偏低、指揮僵硬、墨守成規、協調不靈,教條主義和官僚化等問題嚴重。在具有壓倒性技術優勢的情況下,可以暫時忽略這些問題,然而隨著技術優勢的逐漸消失,這個問題又會暴露出來。美國陸軍軍事學院第44任院長羅伯特·斯格爾思對美軍所受的威脅有清晰看法:「戰爭史提醒我們,每一個主要的軍事優勢最終都會產生與之抗衡的反應。美國用了50多年的時間才有了目前的軍事優勢,這是她將技術革新和工業能力轉化為有效的戰場優勢這樣一種非凡能力後得來的。這種軍事優勢越來越依靠精確地使用彈藥的殺傷力來體現。不幸的是,善於創新的敵人會形成一種戰爭方法,試圖擊敗我們在戰爭科學和精確武器使用的獨霸局面,這是遲早發生的事情。」[5]在今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軍事和戰略藝術的問題,也就是軍官的指揮藝術問題。


實際上,很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俄軍組建「BTG」這種營級戰鬥群,以及中美等國的合成營改革,都是為了增強基層軍官的戰場適應力和指揮能力。但問題的關鍵是,軍事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是依靠技巧而不是理論。要求基層指揮官對作戰條例熟悉的同時,又具有主觀能動性,是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托洛茨基說:「戰爭以多門科學為根據。但戰爭本身不是科學而是實用藝術,是技巧……是殘酷流血的藝術……如果我們核查一下軍事科學『永恆真理』的清單,我們所得到的只不過幾條邏輯法則和歐幾裡德假設:側冀防守、確保交通線和退路的安全、對敵方最薄弱的防禦點進攻,如此等等。這樣的原則就連對那些遠離戰爭藝術的問題也完全適用。從袋子的破洞口偷食燕麥(即『敵方』最薄弱的防禦點)的驢子警惕地把屁股對著危險來源的方向,它肯定也是依照軍事科學的永恆原則行動的。」[6]在軍事上,所有的流派都只是把某時期和某方面的軍事經驗孤立起來並加以誇大,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觀點和任何教條主義都截然相反,它力求簡單易懂,在實踐中誕生最偉大的軍事藝術。這和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孫子兵法》裡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而受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影響的毛澤東,雖然從來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軍事家之一。


蘇軍部分地繼承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蘇軍的教育體系中,一直要求其軍官至少是高級軍官應富有想像力,在戰爭中的指揮應該機敏靈活,訓練和條令都強調作戰中的突然性、機動性和奪取主動權。但蘇聯僵化的社會體制實際上無法做到這些要求,蘇芬戰爭和蘇阿戰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只有在「二戰」中權力的下放才讓蘇軍軍官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今天的形勢下,各種各樣的新式武器層出不窮,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有很多種排列組合可供選擇,更加需要一種靈活的方式進行指揮。這種方式應該與當前俄軍等軍隊表面靈活、實則僵化的改革截然相反,用一種真正顛覆性的方式對現有軍隊進行最大膽的改革。應該採用非固定編制的方式,隨時根據作戰需要來組成規模大小不一、兵種配置不一的聯合軍團,壓縮指揮層次(在此我們不具體設想應該如何指揮,不過原則上層次越少越好),就像海軍能根據作戰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戰艦組成艦隊一樣,陸軍也應該如此。


這種軍事藝術天才只能在全社會中進行最廣泛的選拔,與任何陳舊腐朽的軍事體制都割裂開來。當然,軍事體制從不能獨立於社會體制存在,如果社會體制不能更新,普遍的民兵制度也無法建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今天(各國統治者害怕本國人民更甚於敵國),建立普遍民兵制更是天荒夜談。不過這也說明了,現在只要有一個中等體量的工業國能爆發革命並成功建立嶄新社會形態的國家,那麼完全能建立一支足以讓全世界壓迫者膽寒的、以人為本的希望之軍。



    


引用資料


[1]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第一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第29頁。

[2] 伊薩克·多伊徹,《先知三部曲》第一卷,王國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第434頁

[3] 列夫·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第一卷,丁篤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9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7卷,第112-113頁

[5] 羅伯特·斯格爾思,《未來戰爭——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最新理論》,薛國安、張金度譯,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7頁

[6]伊薩克·多伊徹,《先知三部曲》第一卷,王國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第435、437頁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大新左學社簡介 Introducing New Left Society, CUHK

文化與高級文化:摧毀還是創造?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destruction or creation?

問世間情是何物——解放愛情的倫理

元始,女性是太陽——讀《女性、反抗與革命》In the Beginning, Woman Was the Sun— Reading Sheila Rowbotham’s Women,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屈辱」與「榮光」之間:七一前言

The Roar and Hope of Tears in the Indian Ocean——Interview with Sri Lankan Activist Aruni Samarakoon

性別理論(Gender theories)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Gender Theories as an Ideology

女權主義先驅亞歷山卓·柯倫泰 (Alexandra Kollantai)

論再生產勞動的政治經濟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productive lab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