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地安門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社會最具標誌性的廣場,它見證了中國從半封建帝國到革命現代化再到工業現代化的變化。天安門廣場的文化景觀一直與中國現代化、「現代性」聯繫在一起。然而,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現代」、「現代化」和「現代性」這些詞存在著非常多樣化的含義。在眾多歷史事件之中,這些含義被重複理解、再造。為了準確理解這些含義,本文將先 (1) 闡述「現代」、「現代化」和「現代性」這三個詞之間的差異, (2) 描繪晚清以來天安門的文化景觀,並將這三個概念應用於中國背景,以瞭解它們與天安門景觀的關聯 。 「 現代化 」 、 「 現代化 」 和 「 現代性 」 「 Modern 」 一詞源於拉丁語單詞 「 modo 」 ,意思是 「 剛剛 」 ,根據雷蒙德 · 威廉姆斯 ( Raymond Williams )( 2014 )的說法,這個詞最早用於 「 文藝復興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古代和現代之間的傳統對比;從 15 世紀開始,中世紀(見中世紀)時期開始被定義。從 16 世紀開始,現代在這種比較和歷史意義上很普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者和現代性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出現的。 19 世紀前的用法往往是比較性,反對某些更加「落後的」東西的。從 18 世紀開始,現代化一詞最初特別涉及建築物 (Walpole, 1748: ‘the rest often house is all modernized’ ;拼寫 (Fielding, 1752: ‘I have taken the liberty to modernize the language’) ;以及服裝和行為方面的時尚 (Richardson, 1753: ‘He scruples not to modernize a little’).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存在一種需要證明的改變的明顯意義。 」 這些單詞,現代化通常 「 與機構或工業有關,它們通常用來指示無疑是有利或值得稱道的事情 」 (威廉姆斯, 2014 )。因此, 「 現代化 」 一詞通常具有潛在含義,即它假定當前機構或系統的某些東西(或某個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然而,對於 「 現代 」 這個詞,它並不一定是指 「 需要改進 」 的基礎,而是 「 存在於現在的事物 」 。 以下...
中大新左學社創立旨在提供討論與學術平台予中大學生交流理論,反思自上世紀六十年代(Long Sixties)激進運動以來的國際新左思潮,以及其於世界各地與香港本地的實踐。作為理論社團,我們將定期出版文章與刊物,邀請各地學者分享交流,並舉行讀書會、研討小組及其他活動。 我們時代的新浪潮蓄勢待發,新左學社尋找自身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必須冷靜認知歷史現實、追求「真實的烏托邦」,擺脫當下的既定現實框架,解放可能性,唯有如此,我們化作想象與已知希望 (begriffene Hoffnung)的存在。——這也代表,每一個新時代的左翼都不可能絕望。 New Left Society, CUHK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for CUHK students to explore New Left theories. we publish essays and journals, invite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discuss and share thoughts.